您当前位置: QY千亿球友会_球友会体育官网 > 产品展示 > 产品分类二
详细信息
➤“辞职后的第二天,我在小程序上登了记。社区工作人员很快就找我了解情况,通过两次岗位推荐就应聘到这份新工作。”
➤在浙江,零工市场正从“天桥下、马路边”移步到大厅中、社区里,既可以保障企业灵活用工和季节性用工需求,也成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新载体
➤为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浙江、上海等地正在探索“政府主导+社区共建+第三方运营”的基层就业服务新机制
“刚‘裸辞’时心里没底,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服务站帮我解了燃眉之急。”今年10月下旬,《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的乐业空间见到钱逸飞时,他这样回忆。
大学毕业三年的钱逸飞,此前是一名飞机维修师。由于通勤距离远、时间长,他于今年初选择辞职,希望找一份家附近的工作。
辞职后,他到街道登记更新了自己的就业状态。江浦路街道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求职意愿后,邀请他来到江浦路街道宝地乐业空间。在这里,就业指导老师根据他的学历、能力、诉求等实际情况为他推荐岗位,帮助优化简历,培训面试技巧。
如今,钱逸飞已通过考试成为江浦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整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就业指导老师设身处地为我着想,帮我转变观念、打开思路,走出求职的专业局限性。”钱逸飞说。
近年来,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各地探索建立更为便利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健全多元参与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万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上海、浙江等地调研,看到当地依托数字平台精准匹配就业供需,挖掘零工市场资源打造基层就业新载体,探索“政府+社区+企业”三方共促机制,通过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促进基层就业微循环。
做好就业服务,基础在于精准且高效地匹配就业需求与岗位供给信息。在浙江杭州,“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智能化、精细化、实时化服务。
社区人员构成情况,失业人员认定数,就业帮扶工作进展,就业服务成效……这些基层就业信息,一目了然呈现在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葛巷未来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
“重点群体帮扶”平台,对居民登记的就业需求进行汇总,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居民就业状况,并通过大数据高效匹配信息,推荐合适岗位。平台还具备自动提醒功能,基层工作人员可按照“走访提醒”“社保断缴提醒”“首次登记提醒”等提示开展走访服务,实时接收就业帮扶、回访跟踪等在线派单任务。
依托省市两级大数据平台,“重点群体帮扶”平台打破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可以从民政和人社部门获取低保和社保数据以识别居民就业状态,从公安部门获取户籍信息,从教育部门获取学历信息等,再通过大数据比对发出异常提醒,快速精准定位需要帮扶的重点居民。
“这样,基层就业服务由过去的‘人找政策’变成了‘政策找人’,我们的服务也更及时、更精准。”浙江省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中心就业管理处副处长叶永波说。
今年44岁的高飞是葛巷未来社区居民。曾是服务业从业者的他,今年5月辞职,6月即在社区帮扶下成功再就业,如今是仓前中学的水电维修工。
“辞职后第二天,我在小程序上登了记。社区工作人员很快找我了解情况,通过两次岗位推荐应聘到这份新工作,真没想到这么快!”高飞感叹道。
“通过‘重点群体帮扶’综合平台,我们的专业帮扶人员可在5天内精准掌握相关人员信息,提供就业服务。”余杭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沈明栋介绍,平台上的大部分岗位资源依托于市场化的招聘服务机构获取,经政府部门审核后发布;另一部分,则由辖区内企业直接与社区对接提供。
“过去,我们需要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就业情况,手写记录大量的档案和台账,提供服务时还得找档案、翻台账,工作量大、效率低。现在,只需登录数字平台,点击待办业务按钮,就能看到每位居民的就业需求。”在葛巷社区从事就业服务工作多年的罗萧萧介绍,“在与居民一对一联系并了解具体情况后,我们先通过平台进行大数据匹配推荐岗位,然后再同求职者一起从中筛选出心仪的岗位。”
“社区通过‘认百家门’活动,保持每周一次的入户大走访,到居民家里谈谈心、聊聊天。用我们的‘铁脚板’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全方位了解居民就业、养老、托育等方面的需求,向居民介绍社区可以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他说。
“通过数据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和精准度,依靠‘铁脚板’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有助于将就业服务嵌入社区服务大场景,把就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家门口’就好业。”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王坚说。
记者调研发现,在浙江,零工市场正从“天桥下、马路边”移步到大厅中、社区里,既可以保障企业灵活用工和季节性用工需求,也成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新载体。
在一些地方,嵌入社区的零工驿站成为就业服务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方便求职者“随时随地”找工作,为多年龄段、多工种、多业态群体搭建起就业需求和用工招聘的对接桥梁。
装配钳工、配送司机、销售工程师、产品工程师、人事行政主管……走进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嘉善长三角零工市场,便能看到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的岗位信息。
嘉善县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科科长徐超向记者介绍,嘉善县内有近百家制造业企业,灵活性用工和季节性用工需求非常大。县内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占求职人员的大多数。
面向高端技术人才,广泛吸纳“周末工程师”和“假期专家”;聚焦大学生群体开展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推出超过600个实习岗位助推大学生就业;面向就业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嘉善长三角零工市场的就业服务,在发挥“15分钟就业服务圈”功能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增值就业服务。
据了解,浙江省已建成线个,建设并完善“浙里找零工”线上服务平台,统筹各地人力资源招聘网、门户网站、公众号联网,发布招聘、见习、培训等服务信息。
2023年,“在全省建成200个零工市场”被列入浙江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通过‘零工市场’这一新桥梁,就业服务站得以面向所有群体提供全过程就业服务。”嘉兴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舒畅说,社区就业服务站与规范化发展的零工市场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让用人单位招工“有途”,求职者就业“有助”。
建设和推广“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立完善机制是关键。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为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浙江、上海等地正在探索“政府主导+社区共建+第三方运营”的基层就业服务新机制。
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为例,政府、社区、第三方在嵌入社区的零工市场建设中,发挥着各自所长。
政府主导签协议,监管和考核运营方。柯城区人社局就业中心与第三方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合作模式、基本功能、甲乙方权利义务、项目费用、终止条件等,委托第三方运营。作为监管主体,柯城区人社局就业中心定期督促运营方规范审核招聘信息,合理确定招聘条件,依法合规用工;每年度对运营方进行全方位考核评分,按照分数支付运营费用。
社区出场地,摸清需求引导居民。柯城区白云街道零工市场位于辖区中心位置,面积约300平方米。“过去,这里作为店铺出租效果并不好,已闲置多年。现在建起零工市场反而聚集了人气,一些居民每天来做工,干活时拉拉家常,氛围很好。”白云社区书记蒋薇说。在提供场地的同时,社区负责定期摸排辖区内居民的求职需求,引导居民到零工市场按需求职。
第三方运营,具体提供就业服务。进驻零工市场后,第三方机构负责建设培训体系,组织技能培训和宣讲会,负责岗位搜集、发布、推送、宣传等日常运营。
衢州市博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是柯城区白云街道零工市场建立合作关系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对接雇主进行服务接单。“求职者取得相应资质后可以直接在小程序上进行服务接单,上岗就业。”衢州市博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柴梅芳说。
柯城区人才和就业中心主任俞萍表示,“政府主导+社区共建+第三方运营”模式已在区内多个街道推行。未来,将通过三方合作模式实现全区乡镇街道“15分钟就业服务圈”全覆盖。
在上海,“政府统筹定方案、社区融合配场地、第三方运营供服务”的模式,正在让社区就业服务站更加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这里要翻过去,然后用长针向上引拔……”记者来到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爱馨苑就业服务站时,指导老师正在进行钩针编织品制作培训。这是北新泾街道举办的“特别匠人”阳光基地就业困难人群就业赋能计划。
爱馨苑就业服务站由区人社部门指导建成,设立一名人社干部专门对接站点建设,建成后定期督察检查站点运营及就业服务情况,形成监督考核机制。服务站依托新泾五村市民中心建成,覆盖周边多个小区。服务站根据辖区内人员的组成实际情况,提供全流程精准化的就业服务,还融合设置了养老助残、宝宝家园等功能,面向全人群提供就业、康养、托育等服务。
“就业服务站的日常运营和服务提供,均由社区事务服务中心负责。其中的专业化技能培训,我们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完成。”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董群琼介绍道。
“辖区内的就业困难群体较多,我们有针对性地定期举办‘特别匠人’就业赋能计划,有需求的居民可免费参加培训,制成的编织品会直接被企业订购,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董群琼说。
“政府主监管、社区出场地、企业供服务,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形成精准高效、覆盖面广、便民为民的基层就业服务新体系,在社区基层兜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说。(记者 刘淏煜 李平 唐弢 周蕊)千亿球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