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QY千亿球友会_球友会体育官网 > 产品展示 > 产品分类一
详细信息
湛蓝湛蓝的天空上,一架巨大的空警2000预警机在蓝红白三色相间的8架歼10战机的护卫下,驾着七彩祥云,呼啸着飞过广场……2015年9月3日,大阅兵的精彩瞬间,成为胡胜生命中难忘的经典。
作为15位受邀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之一,国家级技能大师胡胜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广场旗杆西侧的观礼台,胡胜见证了庄严而又隆重的大阅兵庆典。
曾直接参与空警2000预警机新型雷达加工制造的胡胜,在这个举国欢呼的时刻,更加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神圣的职业,一个光荣的岗位……
“千里眼”,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美丽的幻想。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千里眼”早已从幻想变成了现实,“雷达”无疑就是现代人的“千里眼”。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就是我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说起空警2000,胡胜心里五味杂陈。这是一台我国自行研制、被国人誉为“争气机”的大型预警机。200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阅兵中,空警2000预警机横空问世。机身上方安装的可以360度全方位覆盖的新型雷达举世震惊。而这个雷达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完成,就是第十四研究所三厂数控车高级技师胡胜及其团队成员的心血之作。
站在嘈杂的数控车间里,胡胜用最大音量对记者讲述着以往的故事。预警机研制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就拿雷达滤波器结构件的生产来说,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胡胜他们面对的,全然是陌生的难解的“方程”。第一批加工样品送给合作方检测时,竟然被检测出50余项问题。样品变形、尺寸不合格、镀金层有毛刺……单单是镀金层的毛刺,就让胡胜他们伤透了脑筋。
由于黄金质地比较软,要把镀金层上的毛刺刮干净极其困难。用砂纸擦,用刀子削铣……胡胜一次次地试验,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把筷子做成刀具形状,用筷子一点一点清除了镀金层的毛刺。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胡胜和他的团队成员开始了一系列摸索试验。他们大量翻阅国外技术资料,不断地与设计人员沟通讨论,不断地进行切削试验和对比。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他们终于加工出了合格的滤波器结构件,产品质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这一段攻关经历,带给胡胜的不仅仅是一种喜悦,更是一种信心。当外国合作方突然撕毁协议,扬长而去,胡胜和他的团队成员不气馁,不退缩,愣是打破技术封锁,加工完成空警2000预警机雷达所需的零部件。
第十四研究所三厂党支部书记曹国明提起胡胜的成绩赞美有加。曹国明介绍,从机载火控到机载预警,从舰载火控到星载,在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科研项目中,胡胜承担关重件加工70多项,先后攻克毫米波雷达的波纹管一次车削成形、机载火控雷达反射面的加工变形等技术难关。
在锻造“千里眼”的日子里,胡胜的心愿其实简单而平凡,就是“每天把零件做得漂亮一点,每天把技术提高一点”。正是基于这种简单和平凡,胡胜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连串的荣誉和称号,是对胡胜工作的高度肯定。
数控技术就是通过编程定义走刀路线,运用数字化的信息控制机床运动及加工过程。按胡胜的理解,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在金属上进行雕刻的一种艺术。这是对数控车极为形象和生动的诠释。在近二十年的雕刻时光里,胡胜把这种技艺发挥到极致,并在这种极致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1991年毕业于南京紫金山中学职高班的胡胜,在一家工厂普通车床做了五年车工后开始接触先进的数控技术。直到1999年被第十四研究所以“特殊人才”的身份引进,胡胜更是与数控车结下不解之缘。
胡胜走进十四所大门领到的第一个军令状,就是要把一台已“沉睡”两年的数控车床在三个月内开动起来。执缨上阵,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机大战中,胡胜成了研究所的传奇人物。
车间一隅,这台代表德国先进制造水平的数控车竟然因为无人会操作而被束之高阁,变成了“老爷”车床。轻轻拂去车床操作面板上的灰尘,胡胜苦思冥想其中的玄机。他坚信:“没有开不动的车床。”
砖头般的德文说明书,对胡胜来说犹如天书,但胡胜有自己的绝招——“看图索骥”。胡胜说,不管是哪种语言的说明书,只要把图型看懂,就能理解大半的操作原理。凭着以往的经验,胡胜对照说明书的模型,不停地切换按键,不停地输入参数,失败了,重试;再失败,再试……胡胜鼓捣了一个多月,终于将这台“老爷”车床发动起来了。
拿着胡胜制作出来的合格漂亮的零件,当时的工段长激动地跳了起来,逢人就欢呼:快看,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这台德产车床成就了胡胜的传奇,在以后的日子里,“老爷”车床也成了胡胜攻关克难的最亲密伙伴。
2006年的全国数控大赛,更使胡胜的职业生涯多了几分精彩。凭着0.01毫米的加工精度,胡胜从全国数以万计的各路精英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让人叹为观止的是,0.01毫米,只有人的头发丝厚度的十分之一。
总结数控大赛夺冠的原因,胡胜一言以蔽之: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勇”其实就是一种心态。进入决赛的选手实力相差微乎其微,关键在于参赛者是否能保持一种云淡风轻的心态。
比赛时操作的车床是从未接触过的,零件加工的难度是从未企及的,长达7小时的比赛时长更是对参赛者身心的一种挑战。
胡胜先是花了半个多小时不紧不慢地熟悉车床,又对着那份三件套的零件图纸以及待加工毛坯不慌不忙地研究了十多分钟……胡胜发现,竞赛不仅在使用工具、加工精度等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而且图纸标识也不全,需要选手进行大量的测算。“我的优势在于加工精度,所以考场的几百次计算,我一次都不能错。”
胡胜的传奇故事其实更多发生在日常的工作里。在平平常常的岗位上,胡胜总是以别具一格的思路给人们带来一种惊喜。
2009年,十四所搬迁到新厂房。置身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环境,工人们生产的零件质量反而变得不稳定,做出来的零件尺寸总有几丝的误差。胡胜他们排查了所有因素,机床的、刀具的、加工工艺的,切削参数的,却都没有发现什么所以然。
一天早晨,百思不解的胡胜正对着机床发呆,突然他发现,一束阳光正透过窗户折射在机床上。胡胜脑海里灵光乍现,终于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阳光照射引起机床温度升高,原来是“热胀冷缩”这个原理捣的鬼。胡胜想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做个窗帘,把太阳光挡住。
胡胜赢得工友们频频赞誉也是缘于他的过硬功夫。“加工制件时,如果力度过大就会变形,力度太小又做不出形状,胡胜的手感真是炉火纯青。”十四所数控二组组长张立松说。
星载产品具有体积小、器件精度高等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在某一型号星载雷达的研制中,需要车削直径近400毫米、材料为铝合金、壁厚为5毫米、圆度公差和均方根误差接近微米级要求的器件。曹国明说:“内行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加工极限。”。
胡胜主动请缨。认真分析材质,对比装夹方式,调试切削参数,胡胜从刀具选择及使用力度和速度着眼,终于找到技术加工的切入点,一次加工合格。“现在,这一方法已被确定为国内同类产品的标准工艺规范。”曹国明说道。
有人笑称:0.01毫米的雕刻记录,成就了一位“工人院士”。而这0.01毫米的雕刻记录,则源于平常岗位的千锤百炼。
钓鱼是胡胜最喜欢的业余生活。沙鸥点点,荻花摇曳,渔舟唱晚,胡胜独钓寒江,也养成了波澜不惊、甘于寂寞的性情。钓鱼给胡胜最深的体会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与喜欢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处,胡胜在工作之余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磨刀。磨刀同样需要耐心、细心和专心。胡胜把磨刀当作基本功,寒暑春秋,坚持不辍。不同材料不同工艺需要不同的刀具,手工打磨刀具足见一个人的功力。据说,同事打磨的刀具可以打制几十个零件,但胡胜打磨的刀具竟然能打制上千件。谈及好刀是如何炼制的,胡胜的答案是“用心练”。
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
更让人叫绝的是,胡胜选刀的功夫也属上乘。在数控车间的工具架上,记者看到一排排形状各异的刀具。据说,面对新材料常常不知如何选择刀具的同事总是第一个想到胡胜,胡胜自然也不负众望,总能从1000多个刀具中快速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
工友丁峻调侃:程序员中胡胜磨刀最厉害,磨刀人中胡胜编程序最厉害。所以,胡胜总能找到最优方案,在对金属的雕刻中,将刀具运用到极致。
胡胜希望把这种坚持传导给身边的每一个人。2006年,“胡胜技能创新小组”成立;2009年,由胡胜担任会长的“精密加工厂技师协会”启动;2012年,以胡胜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在胡胜的带动下,团队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多年来,在全国及省市的数控大赛中,团队成员共计35人次进入前三甲,十几人获得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胡胜获得“江苏省最美职工”称号也是名至实归。
胡胜当年职业学校同班的32名同学,到如今只有他一人还坚守在一线岗位上。胡胜说:“在十四所,不断面临新材料、新工艺给雷达研制生产带来的挑战,这让我始终有一种‘存在感’。”正是这种存在感,让胡胜不骄不躁地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胡胜的坚守,也与十四所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氛围分不开。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胡胜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这种跨越。十四所识才用才的胸怀和气魄,也让胡胜有一种知遇之感。